古诗词鉴赏之艺术手法教案
编辑:小普 来源:普贤居
本篇阅读赏析名为:古诗词鉴赏之艺术手法教案,是由普贤居文化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教案一、【解题指导】
这类题目一般设置为“简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第××句(××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简要分析”等。我们回答此类问题时应该做到把握作者在诗歌的整体或局部(某一句或几句)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并且要了解运用此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解答这类问题的答题思路是: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说明怎样具体运用的――收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另外,回答这类问题时,如果诗歌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只抓住其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加以分析即可。
二、【答题示例】
早行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三、【手法分类解析】
(一)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间接要记清。托物借人言心志,即物感怀抒豪情。
怀古伤今影现实,触借融景为情生。
1、 直抒胸臆
【手法解析】直抒胸臆就是直接抒情,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在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的一种抒情方式。
【诗作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课堂演练】分析下面这首词的抒情手法。
采桑子·彭浪矶
【答案】这首词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上片抒情。“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词人以旅雁孤云自比,虽在战乱中来到江南作客,但仍无时忘怀那“万里烟尘”的中原,不禁泪洒“满巾”。下片写景,描写江南山水。眼前波平如镜,孤山犹如美人的发髻,倒映水中,又象美人临镜梳妆。词人触景生情:“愁损辞乡去国人。”作者寄情于山水美景的怀国之心,跃然纸上!收到了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2)以景结情
【手法解析】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是指在抒情诗歌中,以写景结束诗句,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感情。它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结句写景。它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诗作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
【课堂演练】
赏析下面唐诗的抒情手法。
西归绝句(十二首之二)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元稹自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奉召还京途中。诗题下原注:“得复言、乐天书。”诗中抒发的便是归途捧读友人书信的兴奋喜悦之情。
【答案】结句以景结情,作者不进一步从正面写喜悦之情,却一下子跳到商山小桃花树上,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眼,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惊喜中不禁吟出:“小桃花树满商山”!这桃花,开在山上,也开在诗人心田。至此,全诗戛然而止,画面上只留下一片花光水色。不言人的心情如何,只用彩笔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人的愉快之情已自流露。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
(3)托物言志
【诗作赏析】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环境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突出地表现了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
【课堂练习】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
(二)描写手法
动静点面虚实生,小中见大寄幽情。
对面落笔写他人,以乐写哀情谊浓。
擒纵抑扬表主旨,渲染烘托显技能。
1.烘托
【手法解析】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也可以说是一种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以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其效果是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课堂演练】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整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这首诗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首句写的是“衾枕冷”,这其实就是因为下雪夜冷。冻醒后抬头看见窗外很亮,这也是因雪所致。末一句写听到的“折竹声”,更是写出夜雪之大,雪压断了竹枝。全诗从触觉、视觉、听觉多角度侧面描写,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对比
【手法解析】对比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另外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都是运用对比手法的典型。
【课堂演练】1、简析下面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梅尧臣《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答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两句说劳动者劳而无获,后两句中那些十个指头连泥也不沾的人,却住着一大栋一大栋的瓦房。通过强烈对比,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2、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闺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答案】本诗运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登上翠楼去赏春景的兴奋欢愉之情;后两句则写闯入眼帘的柳色,引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时的伤感。先扬后抑之间传达出少妇因触景而生的感伤和哀怨,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3、动静结合
【手法解析】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不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课堂演练】简析下面一首唐诗的艺术手法。
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答案】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前两句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4、虚实结合
【手法解析】“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1.虚幻世界和梦境。2.想象和回忆。3.设想之境。“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总起来说就是:虚是遥想和梦境,实施眼前之景之事。
“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这种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有时也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课堂演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5、细节描写
【手法解析】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或者说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和情节,加以具体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着”的效果。
【课堂演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借助于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临行又发封”是人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
6、白描
【手法解析】白描也叫素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相近于西洋画法上的速写或素描。它们的特征是用简炼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简洁的特征表露唤起读者联想,得以丰富形象。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就是用不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鲁迅先生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课堂演练】简析下面一首唐诗突出的艺术手法。
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答案】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白描。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
7、移情
【手法解析】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也叫主客易位。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课堂演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采用移情(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8、对写
【手法解析】 所谓“对写法”,就是诗中主人公明明在苦苦思念对方,诗人却不进行直接的描述,而是从对方着笔,将这种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使得整首诗曲折有致,耐人回味。也就是清代学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所说的“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它与“移情于人”是一样的,但和“移情于物”有一点手法上的不同,“移情于物”多用拟人这一修辞手法。
【课堂演练】简析下面一首唐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
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答案】“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竟是什么使得诗人“转凄然”呢?写完一二句后,似乎感到诗人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却又撇开自己,从对面写来: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
9、衬托
【手法解析】衬托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正衬通常叫烘托。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宋代画家郭熙说得好:“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
【课堂演练】1、简析下面一首唐诗的艺术手法。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案】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后两句抒发了回归故乡的盼望,诗人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自己浓厚的思乡之情。
2、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答案】不同意。诗歌以乐景写哀情,明丽的景物是对别离伤感之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离别后的愁闷 。
【附】修辞手法
1.比喻
【手法解析】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它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 拟人
【手法解析】拟人属于比拟的一种,比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别物来写(拟物),关键是让物或人具有人或物的动作。它的作用是: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富有动感。
3. 夸张
【手法解析】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其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4. 用典
【手法解析】用典也叫用事,凡是诗文中引用过去的有关人、地、事、物一类的史实或语言文字,用来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并能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的作品,即称“用典”。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明用历史故事。④暗用历史故事。⑤反用历史故事。
5. 通感
【手法解析】钱钟书先生曾下过一个定义:“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简单的说,感官感觉虽然功能和活动范围不同,但同时又会相互影响。比如听到声音感觉看到颜色,看到颜色又感觉在触摸什么。其作用是使语言富于形象性,增强感染力。
6. 借代
【手法解析】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
本篇内容由普贤居文化网【puxianju.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普贤居文化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