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古诗考题

高适《塞上听吹笛》李益《从军北征》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对比赏析

编辑:小普    来源:普贤居

本篇阅读赏析名为:高适《塞上听吹笛》李益《从军北征》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对比赏析,是由普贤居文化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①两诗都描写了“雪”和“月”,在诗中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②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高诗描写了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渲染出和平宁静的气氛(2分,划线的点答上一处即可得1分);李诗描写了雪后的天山、荒漠的月夜,渲染行军道路的艰难,使人倍感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2分,划线的点答上一处即可得1分)。
②高诗中“借问梅花何处落”,是征人由听曲而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含有思乡之情(2分);李诗中一句“一时回首月中看”,那一轮高挂在空中的明月,很自然地勾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2分) 


对比赏析
《塞上听吹笛》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用明快秀丽的基调和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安详、恬静的一面。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那种豪情,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从军北征》是唐代边塞诗人李益的作品,全诗描绘出了一个壮阔又悲凉的行军场景。经诗人剪裁、加工,注入了自己的感情。
《从军北征》全诗营造出凄美空灵、完整和谐的艺术意境。第一句写的是景色,第二句写的是乐声,三、四句写的是心中所感,写的情感。前二句都是为了三、四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全诗色、音、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为一炉,传递出深沉悲凉的征人思乡情,具有含蕴不尽的抒情特色。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
李益的这两句诗,如果一定要按照碛上行军的实际人数、按照闻笛回顾的现场情况来写,其艺术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这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把真实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也更动人。

本篇内容由普贤居文化网【puxianju.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普贤居文化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

梦见

星座测算

2022十二生肖运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