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桂氏
分布地区
天水郡:西汉初置郡。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的地区。幽州:汉武帝所置的十三州之一。东汉的时候治所在蓟,及今天的北京市大兴县;晋代州治在渚,及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唐天宝年间为范阳郡。燕郡:在史书上没有这个郡名。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周代为燕国,又称做北燕。
历史来源
「桂」源出
桂(Guì)源流纯正,源出有一:出自姬姓,是周王胄的后裔,因避祸改姓。据《桂氏家乘序》的记载,东周灭亡后,原王族周王的后裔姬季桢曾经任过秦国的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姬季桢被杀害了。姬季桢的弟弟姬季眭为了逃避株连的命运,就按自己的名字的读音“眭”,将姬季桢的四个儿子更改姓名避祸。长子名奕,改为桂奕,居住在幽州守坟墓;老二叫昋突,迁居济南朱虚;老三叫炅奖,居住于齐国历山;老四叫炔奘,移居河南阳城。于是有了桂、昋、炅、炔四个同音的姓。桂姓就是姬季桢长子桂奕的后代,世代相传桂姓。上面所说的四个姓,字虽然不同,但是音却是相同的,为同宗同源。五代的时候,四姓为了躲避战乱,南渡到广信、上饶等地区。
得姓始祖
姬奕(桂奕)。桂姓源自姬姓,其祖先姬季桢,是周末时期人,是秦博士,被人陷害,他的弟弟姬季眭怕遭牵连,就让他的四个侄子按自己名“眭”的同音字改姓,分别姓桂、昋、炅、炔。其中他的大儿子改名为桂弈。后来蚕、炅、炔三姓的后世子孙都认祖归宗,改姓了大房的桂氏。另外,《姓氏考略》指出,桂姓系出姬姓,是鲁公族姬季桢的后代。关于桂姓的子孙分布,据历史资料考证,头一个以桂为姓的是姬季桢姓的长子桂奕,依照宋“桂氏家乘序”的记载,是在幽州的老家守庐墓。老二昋迁居济南的朱虚。老三炅迁往济南的历山。老四炔移居河南城阳。当时兄弟为了逃难,各奔前程,为桂氏家族的遍布全国各地,找到了注脚。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故桂姓的得姓始祖是姬奕。
迁徙分布
桂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桂姓出自姬姓。周朝末年秦国有博士姬桢,是周朝王室的后代。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姬季桢的也被坑杀了。姬季桢有个弟弟叫作姬季眭,担心会连累到姬季桢的四个儿子,就要他们改名更姓,远走他乡。其中姬季桢的大儿子就以叔名姬季眭的“眭”同音字“桂”为姓,又因为在古代“眭”字和“桂”字通用,称桂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桂姓。五代的时候,四姓为了躲避战乱,南渡到广信、上饶等地区。桂姓早期表现比较岑寂。宋、明以后,情形完全不同,尤以浙江宁波慈溪的桂氏,更在有明一代光彩照人,使源于北方的桂氏家族很快成了江南的名门著姓。为桂氏家族在浙江宁波奠基立业的,应推明朝初年被洪武皇帝御口赞誉为“江南在儒,惟卿一人”的桂彦良。史载,当朱元璋正在南征北战之时,桂彦良是包山书院的山长,而以满腹经纶名闻天下。当张士诚和方同珍等人聘其入幕府时,遭到拒绝。明立国后,他才出山入仕,以“有所咨问,对必以正”而著称。侍彦良的侄子宗儒、宗蕃,者善长文学,且为《永乐大典》的编修人。孙桂恭,著名孝子;彦良从弟桂孟诚,官河源知县,有治迹。彦良之外的慈溪桂伯谅、桂琏等,也很有名气。桂姓的望族居住在天水(今天的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堂号
民祀堂:宋朝时有桂卿,原在南唐做银光禄大夫上柱国,晋司空、清边总辖使。入宋以后,加检校国子监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做了两个朝代的官,清廉爱民,人民建庙奉祀他。
【桂姓宗祠通用对联】
〖桂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天水;姓启桂奕。——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桂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棠阴比事;国学蜚声。——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慈溪人桂万荣,字梦协,庆元年间进士,官余干县尉,对豪强严而待百姓宽。后历官建康司理参军、朝散大夫、宝章阁直学士、常德知府。曾收集古人判案的事例,编成一本书,叫《棠阴比事》。“棠阴”,指周代召公南巡时,曾在甘棠树下办案,后用“棠阴”比喻惠政。下联典指明代安仁人桂萼,字子实,号古山,正德年间进士,嘉靖初年由成安知县升南京刑部主事。当时,他与张璁同僚,二人意气相投,一起上疏论大礼,说:“非天子不能议礼;天下有道,礼乐必须自天子出。”又请求称孝宗朱祐樘(世宗的伯父)为“皇伯考”,称兴献王朱枯杭(世宗的父亲)为“皇考”,深得世宗欢心,很快升任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宰相),参预机密。死后谥文襄。有《桂文襄奏议》、《舆图记叙》、《经世民事录》。国学,指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
〖桂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廷用堪称良吏;中行有号青天。——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洪武间巢县令桂廷用,以风节自持,教化大行,民物咸阜。下联典指清代湖南按察使桂中行,字履真,临川人。廪生。咸丰间以县丞从军。历任均有声绩。尤慎于折狱。民号曰青天。善八分书,尤工画兰。
明代江南大儒;慈溪古香先生。——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太子正字桂彦良,名德,号清溪,慈溪人。学识渊博,洪武帝曾说:“江南大儒,惟卿(彦良)一人。”下联典指明代名儒桂怀英,慈溪人。以博学称。方孝儒慕其名,学者尊之为“古香先生。”著有《桑榆稿》。
主事议成大礼;治道首在正心。——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桂萼于嘉靖年间任刑部主事,上疏议定大礼,甚合帝意。下联典指明·桂彦良尝曰:“论治道在正心,正心在惩忿室欲。”太祖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
〖桂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折狱成书,棠阴比事;蒙难守义,桂母达观。——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慈溪人桂万荣(见《桂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棠阴比事;国学蜚声》联联释)。下联典指宋谢枋得之母桂氏,桂氏尤贤达,自谢枋得逋播,妇与孙幽远方,处之泰然,无一怨语。人问之,曰:“义所当然也。”人称为贤母云。
平盗功高,坚守退藏劲节;宜民简政,雅持淡素清风。——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国子祭酒桂卿,有惠政,乡立有庙祀之(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2、堂号介绍)。下联典指宋代良吏桂南升事典。
参修永乐大典,功高望重;自著潜心堂集,绩显名扬。——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学者桂宗儒、桂宗蕃,为桂彦良的从子,皆善文学,均曾参加《永乐大典》的编修。下联典指清代举人、郧县知县桂文灿,字子白,长于考证,所著潜心堂集》,凡四十种。
附录:【桂姓典故、趣事】
〖桂万荣的《棠阴比事》与古代侦破智慧〗《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唐代李筌注曰:“军不厌诈。”这是说,用兵的道理在于诡诈,要让对方摸不清底细。《韩非子·难一》中也有“战阵之间,不厌诈伪”的说法。到了小说《三国演义》里,就被罗贯中借曹操之口概括为“兵不厌诈”的四字成语了。用兵之道,不厌诈伪;侦破之道,也是如此。宋代桂万荣编撰的《棠阴比事》,其中有些案例,就反映了古人在这个方面的智慧。《棠阴比事》是继五代和凝、和×父子编撰的《疑狱集》,与宋代郑克编撰的《折狱龟鉴》之后,又一部记述诉讼活动的书籍。桂万荣,史书无传,因此很难查考他的生平事迹。据他在《棠阴比事后序》中所署的职衔,是“朝散大夫、新除直宝章阁、知常德府”,时间是南宋理宗端平元年,即公元一二三四年。成书的时间,据他在《棠阴比事序》中说,是“岁在重光协洽”,这是指辛未之岁,也就是南宋宁宗嘉定四年,即公元一二一一年。《前序》《后序》的书写时间相隔二十四年之久。至于桂氏的其他方面,我们就所知甚少了。关于《棠阴比事》的命名,“棠阴”即“棠荫”,系取自《诗经·召南·甘棠》。其诗三章,每章三句,是一首赞美召伯听讼的诗。甘棠,即杜梨,又名棠梨,叶圆而有尖,花呈水红色,果实扁圆而小,累累枝头,味酸甜。因为甘棠枝干高大,所以古代常在社前种植,称为社木。古代的社,是听讼断案的场所,也是敬奉大地之神与五谷之神的地方,因此又称社稷。传说召伯曾在社前的甘棠树荫之下听讼断案,公正无私,人们爱戴他,便唱这首《甘棠》,表示要爱护社前的树木,用来寄托对召伯的怀念。“比事”二字,据桂氏在《序》中说,是“比事属词”的意思,也就是排比事类,连缀文辞的意思。《棠阴比事》中,反映侦破智慧的案例十分突出,如《彦超虚盗》《道让诈囚》《柳设榜牒》《杨津获绢》《裴命急吐》等。下面我们就针对上述五个案例做些介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