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莆田除夕围炉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讲究
编辑:小普 点击量: 来源:普贤居
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普贤居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各地民俗给您推荐民俗文化:莆田除夕围炉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讲究,仅供参考。
众所周知,过年这段时间是一年到头里最热闹的日子,往往会在除夕这天晚上到达高潮。不论人们身处在离家多么遥远的地方,都会赶在大年三十之前回到家里和亲人们团聚。在除夕,福建莆田有着围炉的习俗。那么莆田除夕围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讲究? 莆田除夕围炉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讲究“围炉”,即吃“团圆饭”。在莆田,除夕之夜,厅堂灯火通明,全家大小一起围坐在桌的周围,共同吃“团圆饭”。
在莆仙的一些乡村中,比较讲究古例的,则把木炭烧红放要烘炉里,置于餐桌下面,表示一家亲热团圆、兴旺发达,这或许是围炉的来历吧。
在围炉之前,家里的人,事先要做好“红团”(以示全家红火、团圆)、“番茹起”(“起”象征发,以示发财),油炸豆腐及鱼、肉等食物,故有“好食三十暝”的俗谚。 在外地未回家的亲人,要留个他的座位,以示全家团圆。
“围炉”的菜丰盛,大都是十盘菜、二甜汤、八小碟。素菜与荤菜兼并。但也有禁忌,如:那碟“咸虫戈”,要整只的,要“十戈(脚)全”的,叫“十全十美”。那碟生“虫代”无人下箸,却不可少。上辈人说,这一习俗,如孩子在除夕时讲晦气的话,即把生“虫代”往孩子的嘴上一抹,叫“过窍”。这样,即使孩子说了晦气话,也无大碍。此俗是古代民族的遗风,已淡化多了。
莆田有句“衰共鱼一样”的俗谚,故此“围炉”时不用鱼。“鲫鱼”俗叫“积宝”,有的养活它“过年”,以示明年(新年)大发财。 有着“卤面之城”之称的莆田,卤面怎么都会出现在除夕当晚的围炉,长面一碗,长命百岁。
至于炸豆腐、红团,吉祥有福、团团圆圆。九节虾、十足蟹,所有的菜,大多有着背后的喜庆吉利话。
各式各样的海鲜生物笼络起了整个福建的年夜饭,一顿年夜饭上,海鲜也是莆田人必不可缺的东西。
其实虾比起蟹更受欢迎,虾同“和”,年夜饭有虾,才有和气。饭桌前,一个热气腾腾的炉子,一家人涮着每一样带着吉利的菜,和和气气地吃完一顿年夜饭。
普贤居专注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感谢您的支持,内容仅供参考娱乐。